老子:人的心灵应是虚明宁静的
九州好书
点击图片了解详情
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。没身不殆。
——老子
【译 意】
人的心灵本来是虚明宁静的,但往往为私欲所蒙蔽,因而观物不得其正,行事则失其常。所以我们要尽力地使它回到虚明宁静的状态。
这样,万物的生长、活动,我们就能看出他们由无到有,再由有返回到无,循环反复的情形。
万物虽然繁杂众多,但是最后总要回复到他们的根源。他们的根源是静,静就是他们的本性,所以回复到根源就复归本性。这种复归本性是自然的常道。
知道这种自然的常道可以称为明智,如果不知道这种常道而轻举妄动,那就要产生祸害了。
知道这种常道的人就能无事不通无所不包,无事不通无所不包才能廓然大公,廓然大公才能做到无不周偏,无不周偏才能德配天地,德配天地才能体合大道,体合大道才能永垂不朽。这样,终身也不会有任何危险了。
【解 析】
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”“致虚”,是说消除心智的作用,以使心空虚无知。“守静”,是说去除欲念的烦恼,以使心安宁沉静。“极”和“笃”都是极端、顶点的意思。道体虚无寂静,人心也和道体一样,虚明宁静。但往往为私欲所蒙蔽,所以必须加以修养,使心回复其原有的虚静状况。
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”“作”,指万物的生长活动。“复”,返的意思,指万物复归于本根。虚是有的本,静是动的根。所以有必生于虚,最后必返回到虚;动必起于静,最后必返回到静,这就是所谓的“复”,也就是宇宙万物活动的共同规则。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才能看清这个法则。
“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”“芸芸”,众多的样子。“根”指“虚”、“静”,也就是指道。“归其根”,由有复归于虚,由动复归于静,也就是复归于道。
“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,复命曰常。”道体虚静,万物返归于道,即是返归于静,所以说“归根曰静”。“命”就是性,“复命”就是复归本性。“常”,名词,指自然的法规,也就是万物共同遵守的法则。这个法则就是由无而有,再由有复归于无。四十章说:“反者道之动。”这种循环反复的作用,就是大道运行的常轨。
“知常曰明,不知常,妄作凶。”老子极端重视“明”而反对“智”。“智”和“明”的分别很小,“智”是外射的,“明”是内照的。也就是说“智”是观人的,“明”是省己的。有人把“智”比作蜡烛,把“明”比作镜子,真可以说是绝妙的比喻。
“知常容,容乃公。”“容”,包容的意思。“公”,公平的意思。两句的意思是说,知道宇宙万物共同遵守的法则,才能心胸开阔,无不包容;无不包容,才能廓然大公。
“公乃全,全乃天。”“全”,周遍的意思。王弼本原作“王”,注说:“无所不周遍。”由注文可知“王”为“全”的缺坏。“天”,就是道。两句的意思是说:“廓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,无不周遍才能合于天道。”
“天乃道,道乃久。没身不殆。”“没身”,终身的意思。“殆”,危险的意思。两句的意思是说,合于天道才能合于自然之道,合于自然之道才能长存不朽。如此,终身也不至于有危险了。
【说 明】
本章在叙述“致虚”和“守静”的效果,能明察事理,能洞知万物变化的常规。能识得这个常规,就能深得自然的妙趣,而与道同体。
本文选摘自:《老子:生命的大智慧》(精装)
作者:余培林
丛书:中国历代经典宝库
出版:九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
内容简介:
《老子》五千字的玄言,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,揭示了人如何在社会中,保全性命、立身立德的方法。
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,老子却能看到里面;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,老子却能看到反面。老子讲求精神生活、讲求体法自然。他的思想,就好像荒漠中的甘泉,滋润了世世代代人的心灵。
相关阅读:
【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第一辑】
点击阅读原文,加入读书会,成为会员,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;另,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《读·享 | 九州》电子杂志。
九州出版社读书会
ID:jzhpress
书香九州,智慧长留。
谢谢您的关注!
Copyright ©2018年
九州出版社读享团
Email:jzhpress@126.com
个人微信号:jiuzhou911,暗号:读九州